野桂花蜜
幕阜山纪行之二
野桂花蜜
走在幕阜山的崇山峻岭中,在路旁、地头、屋后、灌木丛中,不时地冒出一丛丛、一簇簇似茶非茶、似桂非桂的小树,陪同的镇党委书记李力告诉记者,那是幕阜山赐给崇阳与江西交界的一种特别的树种——野桂花。谈起野桂花,他可是条条是道。他说,生长在金塘镇的野桂花属冬桂,一年在秋冬时节开两次花,较一般的桂花而言,花白而小,树最高也只能长到两米左右。
记者驻足野桂花树前,随手采摘一支,放在鼻孔闻了闻,平淡无味。见记者兴趣不大,他说,别看这野桂花没有给人带来芬芳,但野桂花蜜则是少有的滋补品。在这山腰上,就有一位养蜂的老人。
于是,蜜蜂引路,我们便往山上爬行,转一个弯,看到了山腰上搭起的一个简易茅房,茅房前,一老汉正躬着身子摆弄着蜂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访的主人公,71岁的养蜂人肖龙安老汉。
说起肖老汉养蜂,那已是1966年的事了。那年夏天,村里来了一批外省的养峰人,这些外地人一到村里便安营扎寨,将一箱箱蜜蜂安放在了山脚下。于是,村里出现了一景:飞舞的蜜峰采集这漫山遍野的野桂花花粉。喜欢蜂蜜的他望着这些养蜂人拿着一桶桶蜂蜜运往外地,他的心动了。他要自己养蜂。
于是,在他的央求下,这些来自外乡的养蜂人答应收下他这个年近不惑的徒弟。每天围在蜂箱里,当起了下手。这样,他跟这些师傅们学习了二十多天,他们离开村庄时,留下一箱蜂给了这个大徒弟作酬金。这便是肖老汉当年起家的本钱。从此,他便一头扎进了小精灵的世界中。
肖老汉养蜂可谓几起几落。文革期间,每一次蜂蜜丰收,自己还未尝上一口,就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给割掉了,这样,一连被割了四次尾巴,也挨斗了四次,但他矢志不移,凭着对蜜蜂的一种特殊感情,硬是坚持了下来。改革开放让他过上了一段舒适的养蜂岁月,日子就象蜂蜜一样的甜,但好景不长,进入九十年代,村里乱砍乱伐严重,蜜源逐年减少,望着蜜蜂成批成批的饿死,他的心在颤抖,文革期间的“割尾巴”没能让他退缩,但这一次却让他萌生了放弃养蜂的念头。所幸的是,封山育林又及时的挽救了他的蜜蜂,他终于挺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期。
春天,这里的野桂花正是吐枝泛绿的时候,肖老汉就把他的一百多箱蜜蜂从山腰上搬下来,装上卡车,带着他的蜂,翻山越岭,一直到幕阜山对面的江西那边赶一趟春桂,等到那里的春桂叶落花榭,蜜蜂吃饱喝足,他从江西那边回来时,这里的野桂花也开始了开花了。他说,别看这些小精灵不会说话,但可通人性了,你对它尽心尽力,它酿的蜜就清而纯,你对它马马虎虎,它对你也就应付了事。如果雨水充足,野桂花长势很好,这一百多箱蜜蜂一天可采蜜两三百斤,并且采的蜜同一般的蜜而言显得白而纯,是一种很好的营养补品。
告别肖老汉已是傍晚时分了,走到山脚下,不由得回过头来向山腰上望去,只见肖老汉正躬着身子摆弄着蜂箱,山风中,他的身体显得很单薄。慢慢地,他的身材在我的视线中变小、变细,变成了一只蜜蜂。于是,我想,肖老汉几十年如一日同蜜蜂厮守一起,不正象蜜蜂那样默默无闻的采蜜,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吗?他在酿蜜,更是在创造生活,为自己,也为别人,更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