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关于“斯人”和“是人”两个词语在网络上吵翻了天,成了热词,其源头是孟子的那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起因是一位网友无意发现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里,“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质疑其“是人”,应为“斯人”。人教社当即表示,该文就是“是人”,不存在“斯人”一说。
对此,人教社还表示,不清楚“斯人”一说从何而来,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以来,历套教材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说,并还将存于《四库全书》里的原文展示出来印证。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该话题顿时引发网友热议。在不到10个小时的时间里,某知名网站关于此事争议的报道文章阅读次数突破3亿,4万人次参与讨论。在该网站组织的网友投票栏里,超八成的网友选择自己初中学的课本就是“斯人”,如今被认定成以前学的就是“是人”一说,让人产生时空错乱,记忆被偷走之感。大多网友纷纷表示,在中学课本存在几十年了,所有上过中学的人应该都背过,其中有一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自己记忆非常清晰,不可能是“是人”。
至于为什么这么多网友表示是“斯人”时,有专家分析原因,认为可能是受历史电视剧,或各种教辅材料的影响,大家就理当所然地认为是“斯人”了。
老夫对这篇课文也是很熟悉的,如果说其他的知识还给了老师的话,对这篇文章、这句话倒是记忆犹新,每当我学业繁重不堪而畏难时,每当我生活颇感不顺而消沉时,每当我工作遇到挫折而颓废时,我都用这句话来鼓励和激励自己,这句话增强了我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也让我变得坚强、顽强。四十年的光阴一晃而过,但我记忆深处的“斯人”两字依然清晰可见,不可能是“是人”。只可惜,因年代久远,课本早已扔到了爪哇国,不然,非要找出来认证一次不可。
再说,当时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教辅材料可阅读,也没什么电视可看,更不可能有盗版课本一说,不会有这些因素来干扰我的记忆,如今见到人教社的回答,以及人教社拿出《四库全书》里的原文稿子,老夫也糊涂了,难道真的是我的记忆出了问题?
主办: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2021 东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