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写人生
——记市公路管理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张乡生
这是一组辉煌的数字:2000年至2002年三年路网建设期间,咸宁投资30多亿元,改造国省道干线480公里,建成大中桥隧43座;2003年至2005年,全市通乡公路规划里程558公里,至去年底,完成通乡公路占三年计划任务的83%,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85%以上。
这一组数字的背后,凝聚着一个人的无数心血和汗水,这个人便是咸宁市公路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张乡生。
宽阔平坦的公路在大山深处不断延伸,张乡生的人生也随着这延伸的山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如今,58岁的人了,也该到了休息的时候,可他还是一天到晚奔波在农村公路建设的一线上。他说,再苦再累,也要把贫困的乡亲们带出大山,早日让他们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桥梁吊装时,张乡生站在桥下。“如果桥垮了,我就第一个埋在这高山上”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四方跋涉。”这是修路工人的真实写照,由于长期受紫外线照射的缘故,他那古铜色的脸上布满的道道深沟不由得令人产生了联想:那不正如幕阜山上的条条大道吗?从那炯炯有神的双目里让人看到了一个精明能干的张乡生,沧桑的岁月带走一切,带不走的是他在咸宁交通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1969年,22岁的张乡生打起背包走进了公路部门,成为了一名年轻的修路工。打从那一刻起,那就把自己这一辈子就献给了修路事业上了。望着鄂南大地的崇山峻岭,他眉头皱也没皱一下,他要让阻在人们面前的幕阜山变成坦途,要让世世代代的山民很方便地走出幕阜山,走向致富的通天大道。尽管当时的他只有高中文凭,尽管有时一修起路来就是一整天,但他还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啃起了书本,清华的,北大的,同济的,所有的名牌大学路桥专业的土木工程书籍他都如饥似渴地吮吸着。1975 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湖北省交通学校毕业,毕业后,仍然跟随著名的路桥专家饶鸿雁博士参与《柔形路面设计规范》一书的编制工作。他还根据鄂南地质地貌的特点,撰写的《砂砾基层试验总结报告》被收录入了省局科技资料中,为油路基层开辟了新的料源。
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1979年,张乡生和他的修路工来到了九宫山。在九宫山上修路架桥,且不说山高坡陡,建筑材料难以运输,加之当时是计划经济的年代,钢材和混凝土都得靠计划调拨,于是,在桥梁建设上卡了脖子。一个念头在张乡生的心头一闪:建扁壳桥。如若真的建成,不但可以比原计划节约混凝土近一半,而且还可以节省钢材90%。但这种桥梁当时全国仅河南建过两座,而湖北还是一片空白。
当他向指挥部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大家都不信任地望着他。他当即立下军令状:如果失败,一切后果我来承担。梁桥吊装时,他就站在桥下,大声说道:“如果桥垮了,我就第一个埋在这高山上”。桥没有垮,并且他的这种就地取材的大胆举措被省公路学会向全省推广。当时的省桥梁专家王开言对年轻的张乡生说:“你的项目填补了省内空白,开创了山区建扁壳桥的先河”。
时隔16年,107国道赵李桥中桥U型桥台出现了裂缝,危及南来北往的车辆。在处治桥台裂缝技术会议上,有人提出车辆绕行,撤桥重建的方案,也有人提出在桥台上钻孔打桩的方案。这两种方案无疑是最保守、最常见的,而且无论是哪种方案,造价都在百万元以上,况且车辆都得从赵李桥绕行,但其狭小的街道根本满足不了107国道大流量的要求。经过慎重考虑和吸收其他技术人员的建议,张乡生大胆提出:用钢筋套箍与反压加固桥台。经专家论证,获一致通过。张乡生的方案不仅节省了百万元资金,而且还确保了107国道的畅通。是年,他的“钢筋混凝土套箍与反压加固U型桥台”技术,也获得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他举起右手宣誓的那一刻,他就将自己交给了党
幕阜山九曲回肠,纵横驰骋交错的条条大道就像根根血脉,那里流淌着张乡生的心血。
1979年7月1日,对于张乡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面对党旗,他庄严地举起了右手。从此,他就将这一百多斤交给了组织。
1995年,作为咸宁地区公路总段的副段长,为了迎接全省公路养护大检查,分管养护的张乡生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山洪和洪水的浸渍,107国道咸宁段千沧百孔,咸潘线不堪重负。当时,总段给张乡生下达的任务是不摆“龙尾”就行了,然而,要做就做最好,张乡生却给自己下的任务却是夺取全省公路养护大检查的桂冠。为此,他层层动员,个个道班去落实。白天他奔走在各条养护公路上,穿梭于各个道班之间,晚上召集“诸葛亮”会,研究方案,制定措施,千方百计做好每一件细小的事情。一个月,两个月,几个月下来,旅途奔波的劳累,无规律的饮食,导致严重的身体“透支”,使他的脸上出现了腊黄色,同事们提醒他上医院检查,他却笑着说:“没事,休息一下就行了。”渐渐地,他的眼珠变黄了,脸色也由腊黄就成了漆黄,终于昏倒在了公路养护的现场上。望着这一切,养护工人饱含热泪说:“有这样的领导,我们就是拼了老命也要把路修好。”这一年,张乡生和他的养护工人们如愿以偿地摘取了全省公路养护第一的桂冠。
这样的荣誉在张乡生36年的修路生涯中获得过许多次,但他最看重的还是那个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2000年的梅雨季节,咸宁交通史是第一条公路隧道——翠竹岭隧道开工了。张乡生作为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的身份直接参与了隧道的建设。因经济能力有限,隧道选址只好从垭口地段通过(距离最短,投资最省),按常规,隧道选址一般应避开垭口,因为垭口地段多有浅埋偏压带,断层破碎带,软弱围岩带,此“三带”犹如隧道建设的三只“拦路虎”,没想到这三只“拦路虎”恰恰在翠竹岭隧道中都出现了。
隧道在这种淫雨霏霏的气候里一天一天的往里伸进。到了十月,更是秋雨绵绵,受这种恶劣气候以及不良地质的影响,北洞口段的洞内突然出现了大面积下降12公分的险情,紧接着盘山公路塌方并下沉24公分,路旁也有2公分的裂缝。如果盘山公路继续下滑的话,不但南北交通将被中断,并且新修的隧道还会遭到灭顶之灾,严重地威胁着洞内施工人员的安全。
面对这种险情,有人提出中断交通,挖掉下沉部分,在公路外侧用石头砌挡土墙再回填的方案。如果这样做,不仅投资大,工期长,而且通往通城、崇阳的车辆必须绕道几十公里,损失巨大。这时,通过对险段的多方研究,张乡生果断地决定对公路采取“车辆缓行,取石填沟”和对隧道采取“小剂量炸药光面爆破,边掘进边观察,日夜监控”的抢险措施。
在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业毁命丢的时候,张乡生出现在了隧道内。一些好心人劝他:“你是工程副总指挥,就不要亲临第一现场了。”但张乡生却果断地说:“要死人,我做头一个。”为了准确掌握洞内爆炸药量的情况以及爆破对隧道浅埋段仰坡滑动的影响,放炮的时候,他就坐在爆破点垂直上方的边坡上,以便感受和掌握第一手的药量与震动情况资料。经过一个多月的生死较量,张乡生和他的修路工们吓退了死神,战胜了险情,保住了公路,保住了隧道,并且创造出了“短出尺,早支护,快循环,速封闭”的隧道施工新方法。就连打了几十年隧道的施工单位的工程师也不得不佩服地说:“张总,厉害!”
翠竹岭隧道终于通车了,也了却了张乡生在有生之年要把横亘在南三县人民心头上的翠竹岭打通的愿望。正是他在开挖隧道中的突出贡献,张乡生被咸宁市委授予了“模范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不仅要把公路修通,还要修得干净
在张乡生三十多年的修路生涯中,翠竹岭隧道是他的得意之作。这并非只是因为翠竹岭工程质量高,工期短,造价低,无事故工程,更重要的是翠竹岭隧道还是一项“阳光工程”,一项“廉政工程”。
2000年4月,翠竹岭隧道工程对外招标工作开始了,一时间,省内外一些著名施工单位的负责人怀揣着各种心思来到了咸宁。就在招标工作进入紧要关头的时候,4月中旬的一个晚上,约摸11点左右,正在看电视的张乡生听到院子里“呯”的一声响,他没有在意。5分钟后,一个电话打到家里来了:“刚才丢了一条烟在你家的后院里,请笑纳。”
半夜三更的送什么烟?心存疑惑的张乡生拉亮电灯,果然看到一条烟横在院子里,打开一看,里面是厚厚一匝人民币,好家伙,几万元现金就这样塞在烟盒里。纸盒上还夹有一张纸条,纸条上写有某某招标单位的名称。他随即喊醒了老伴,马上追了出去,可茫茫夜色哪里去找送“烟”人呢?
去宾馆里找。张乡生和老伴一起租了一辆的士首先向泉山宾馆驶去,没有找到送烟人。邮电公寓,阳光酒店,桂园山庄等等,这些温泉有名的宾馆酒店都找了个遍,还是没找到纸条上的招标单位,不甘心的他又只得去那些小旅馆一家一家地问,终于在一家不起眼的小旅店找到了该招标单位,当他将钱退给招标单位负责人的时候,自己如释重负地舒了一口气:“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而他的老伴却说:“折腾了一宿不说,还倒贴了出租车费。”对张乡生来说,这样的钱贴得值,正是他这样一次又一次“贴钱”,才使我市交通事业用最少的投入换来了最大的发展。
这几年是我市公路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一些单位和个人为想从公路建设中捞取好处,自然少不了在手中握有一定权力的张乡生身上打主意,挖空心思给张乡生意思意思,过年过节、小孩升学、冷热病痛……各种理由送的红包都悉数被他委托办公室退了回去。张乡生说,我们不仅要把公路修通,还要修得干净。
与此同时,象他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又拥有30多年的工作经验,南方和沿海的一些发达地区纷纷向他发出了邀请,有的甚至劝他提前退休,或去科研单位搞科研,或去大学路桥专业当客座教授,或去搞工程项目负责人,然而,这些盛情邀请都被他一一委婉地拒绝了,拒绝的理由也很简单:“我是山区人民的儿子,我的事业在咸宁。”
只有早日让山民们走上宽阔的大道,才是对长眠在大山里的母亲最好的回报
张乡生是一个不轻易动感情的人,然而,一九九六年的那个夏天,却让他永远难忘。
1996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暴发,将106国道冲得七零八落。刚刚大病一场的他,拖着病体,带着养护工人奔波在各段水毁公路上,而正在此时,从几百公里外的老家中传来了母亲病危的消息,其后是接二连三的电话和电报揪心的催促。这个铁骨汉子为难了,一头是工程的施工到了最后关键时刻,离不开他,一头是白发亲娘等着他回去见上最后一面。他望着被山洪冲毁的桥梁和公路,望着被洪水围困的人们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袭上心头。他随即打电话回家:“尽最大努力延长母亲生命,过几天我将这头的工作忙完后赶回。”然而,当他忙完工作赶回家中的时候,母亲已离开三天了。站在母亲的坟前,这位不善于表达感情的硬汉子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他有太多的话要对母亲说,可母亲再也听不到了。此情此景,他的内心想起了许多许多……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107国道改建工程上马。在工程施工最紧张的日子里,他一天到晚都泡在工地上,节假日都很少回家。一次,他的老母亲从老家来,好多天没有见到张乡生了。“你不回来看看象话吗?”妻子给张乡生打了个电话后,兴冲冲地告诉老母亲:“乡生马上就回,您老再住几天。”
没想到,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一连盼了五六天,就是没有见到他的身影,妻子急了,又接连打了几个电话,这才把他催了回来。然而,回家后的张乡生,陪着母亲吃了一顿饭,又要上工地了,临行,他给妻子陪笑脸,给母亲作解释:“路面施工正紧张,要抢在晴天里施工。一下雨,就会影响工程进度。等忙完这阵子,我就回来好好陪您。”妻子知道,张乡生这只不过是在安慰母亲而已。直到母亲去世,张乡生也没有如他所说的那样好好地陪一下母亲。因为他太忙了。
其实,何止是他的母亲难见他一面,自从他投身公路事业后,他基本上远离了亲情。远的不说,就说他的独生女儿吧,从幼儿园到中学毕业,张乡生就没有接送过一天,每次老师托小孩带信要他来校参加家长会,他都因为在工地上,只好委婉推脱,到了最后,以至于老师怀疑他的小孩到底有没有父亲。如今,谈起对小孩的这段经历,他只能以“这培养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这句话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深深内疚。
山洪,母亲;母亲,山洪。一九九六年的那个夏天和那个夏天所发生的一切,永远铭刻在了张乡生的心中。从老家回来,张乡生强忍悲痛,又继续投到了公路养护事业之中。他把他的感情,溶进了大山,溶进了大山中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寸土地上。他觉得,只有早日让山民们走上宽阔的大道,走出大山,才是对长眠在大山里的母亲最好的回报。
主办: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2021 东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