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特乌斯数风流
(2000年3月16日,《羊城体育》)
“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棒的,不管他自我感觉像什么,他始终是真正的英雄;他是超级巨星、性感偶像,女人们会发现他酷毙了。来震撼我吧,马特乌斯。”这是2月25日荷兰同德国的友谊赛中,球迷们在场上为马特乌斯唱的赞歌。同样的歌声,也在拜仁慕尼黑同皇家马德里的冠军杯比赛里响起,只见马特乌斯眼含热泪,不停地向热爱他的球迷挥手。因为,3月10日,他就要和女友一起远离欧洲足坛,千言万语全在挥手之间。
是的,离退役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回想起这20余年在足坛上的风风雨雨,马特乌斯岂能不留恋这块他为之奋斗了毕生精力的欧洲足坛呢?
不羁的少年
大凡球星的青少年时代都有一番不平凡的经历,马特乌斯的青少年时代更是富于传奇色彩。
洛塔尔·赫伯特·马特乌斯于1961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纽伦堡附近一个名叫赫尔佐格纳乌埃拉的小镇上。镇虽小,可名声却如雷灌耳,闻名世界的“彪马”和“阿迪达斯”两大体育用品公司的总部就设在这小镇上。因此,这个镇上的人几乎全部都在为这两大公司工作(马特乌斯的父母亲和哥哥是“彪马”公司的职员),成名后的马特乌斯除了代表国家队出赛时穿“阿迪达斯”球鞋外,其余的时候他都穿“彪马”,因为,“彪马”使他感到了一丝家庭的温馨。
足球在当时的西德是一项深受青少年喜爱的运动,由于“彪马”和“阿迪达斯”这两家公司都和足球有着密切的联系,镇上的足球迷也就特别多。马特乌斯的哥哥活里特·马特乌斯就是一个十足的足球迷,他整天带着小镇里的一帮小足球迷杀得天昏地暗。比他小四岁的马特乌斯望着哥哥在场上的那种威风,心里直痒痒,整天的央求哥哥也把他带到球场去。马特乌斯就这样被哥哥带到了球场。但同那些哥哥们一起踢球,马特乌斯可占不到便宜,还常常被踢得人仰马翻,鼻青脸肿。如此这般,不但没有令马特乌斯畏怯,反而更加磨炼了他那倔强不屈、愈磨愈勇的个性。
少年的马特乌斯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领导欲望”,与此同时,他的脾气也坏到了极点———如果某一场球不让他上场的话,他不但要让双方踢不成,还寻衅滋事,甚至还对那些不让他上场的小朋友拳脚相加,非要让别的小朋友不得安宁不可。这一来,小镇上的警察局便成了他常去的地方。即便如此,他依然我行我素。
父母看他不务正业,整天在球场上游荡、闹事,担心他日后会成为一名十足的“足球流氓”,就苦口婆心地劝他放弃足球,找一份工作,比如进“彪马”公司,安安心心地过正常人的生活。但马特乌斯对此不屑一顾,他喜欢足球运动,立志要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当时,联邦德国队夺得了世界杯,足球运动风靡全国,贝肯鲍尔等一批球星成为少男少女们疯狂追逐的对象。马特乌斯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成为贝肯鲍尔式的人物。
他凭着自己在小镇上的那点名气,在他刚过15岁生日时,只身来到了拥有贝肯鲍尔、穆勒等一大批世界级球星的拜仁慕尼黑俱乐部,并满怀心地向两位负责选材的主考官卖弄起脚法来。显然,他还没够格被录取,无论如何恳求,主考官也丝毫不为所动,并对他提出忠告:趁早改行,你不是一块踢球的料子。
从慕尼黑回来后,马特乌斯的心情糟透了,父母也趁机劝他改弦更张。于是,他就进了一所职业学校,准备当一名室内装潢设计师。如果真的照此发展的话,那么,也就没有日后的马特乌斯了。在学装潢的三年里,马特乌斯的业余时间仍泡在足球场上,生活的磨难使他学会了思考,他很快便成为学校足球队的领袖人物。这样,在他拿到了室内装潢师证书的那天,也同时被门兴格拉德巴赫队的球探发现了。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门兴格拉德巴赫队,开始了其职业球员的生涯。那一年,他18岁。
多变的情感
马特乌斯自成为一名职业球员后,火爆的脾气丝毫没有改变,并且还到处拈花惹草、惹事生非,酗酒、闹事成了家常便饭。家人怕他如此发展下去会毁了他的前程,一致作出决定,尽快托人为他介绍一位女朋友,用家庭来约束他。这样,文静的茜尔维亚便闯进了马特乌斯的生活。
茜尔维亚是一位幼儿教师,但她不是一名球迷,在这之前她根本不认识马特乌斯。说来也怪,自从两人见面后,马特乌斯就开始发生了变化:球场上,他出脚果断、凶狠但不粗野,红黄牌少了,打架事件也没有了;球场外更是变得文质彬彬,一派绅士风度。家人无不为此而高兴,纷纷认为这是茜尔维亚的功劳,父母亲迫切要求马特乌斯同茜尔维亚早日完婚。1981年7月10日,20岁的马特乌斯同茜尔维亚走进教堂,举行了婚礼。
婚后的马特乌斯更加循规蹈矩了,球技也随之突飞猛进,训练也十分卖力、刻苦。比赛一结束就径直回到家中,一切恶习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为此,国家队主教练德瓦尔将他招至麾下,出征西班牙世界杯。不久,“足球皇帝”贝肯鲍尔接替德瓦尔。在贝肯鲍尔铁的纪律面前,马特乌斯的球技又发生了一次“蜕变”。这样,他就成为欧洲各大俱乐部争相购买的对象。最终,他选择了意大利的米兰,于1988年只身加盟国际米兰俱乐部。
加盟国际米兰的第二年,马特乌斯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狂热的意大利球迷面前,尤其是面对一个个妩媚动人的女球迷抛来的飞吻,马特乌斯那颗本就不怎么安份的心开始产生了一丝躁动。茜尔维亚不在身旁的时候,罗莉塔小姐出现了。
28岁的罗莉塔高身170厘米,窈窕迷人,是瑞士一家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1982年曾荣获瑞士小姐称号,是马特乌斯的忠实球迷。1989年,她专程赴意大利采访了马特乌斯。她那苗条的身材、迷人的眼睛、性感的嘴唇顿时令马特乌斯魂不守舍,无须自我介绍,两人很快就坠入了爱河。不久,罗莉塔就被电视台派往意大利,成为常住意大利的记者。世界杯期间,记者的身份使得她能与马特乌斯成双成对地进出于德国队下榻的饭店。1990年世界杯一结束,当马特乌斯的队友满载荣誉回到家中同亲人团聚的时候,马特乌斯却抛开妻女,携带罗莉塔前往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上度过了一段浪漫的假期。从加勒比回来,两人公开同居。
自从迷上罗莉塔后,马特乌斯的球技每况愈下,踢起球来心不在焉,国际米兰的成绩也因此来了个大滑坡,那些曾为他唱赞歌的球迷们也喝起了倒彩,他们把马特乌斯的这种不佳的状况归结为他的婚外恋,认为马特乌斯花在美人身上的时间要比球场上多。于是,部分行为过激的球迷在一次比赛输球之后,用石头砸了马特乌斯和罗莉塔一所郊外公寓的玻璃,当时只有身怀六甲的罗莉塔一人在家,她胆颤心惊地度过了这恐怖的时刻。
意大利是耽不下去了,远在德国的茜尔维亚又提出了离婚诉讼。马特乌斯为了保住与罗莉塔的关系,狠心地同发妻茜尔维亚离了婚,为此,他付出450万马克的离婚费和两个女儿的抚养费。1992年,马特乌斯回到了德国加盟拜仁慕尼黑俱乐部,不久,他就与罗莉塔抱着不满周岁的儿子走进了教堂。
再婚后的马特乌斯球技又恢复到了自己的最佳水平,罗莉塔也从意大利搬到了慕尼黑。半年后,罗莉塔回到瑞士,重新做起了她的电视主持人节目,他们过起了分居的生活。
随着马特乌斯昔日的队友一个个退役,罗莉塔开始厌烦了这种分居的生活,她要求36岁的马特乌斯及时退出绿茵场,以解夫妻之间的相思之苦。但马特乌斯拒绝了她的请求,两人开始了吵架、分居,’98世界杯前,两人解除婚约。
第二次离婚的马特乌斯并不寂寞,在德国,他拥有一大批的追随者。在这一大批追随者中,不乏年轻漂亮的女球迷。还在他与罗莉塔分居期间,为了打发寂寞时光,他频频光顾酒吧、夜总会,那时,巴伐利亚州的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玛伦闯进了他的感情生活。几次约会之后,玛伦的风韵就已迷倒了马特乌斯,两人的感情发展十分神速,而且,爱情给了马特乌斯无穷的力量,38岁的他非但没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球技下降,反而成了场上球队胜利的动力,用他的话说,这一切都是玛伦给予他的。相识不到三个月,两人便确定了关系。不久,玛伦考取了美国纽约戏剧学院,从而也激发了马特乌斯去美国踢球的念头。
霸道的主儿
在德国,贝肯鲍尔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他被人们尊为足球皇帝。场上的马特乌斯虽不能称为“皇帝”,但把他看作“九千岁”还是绰绰有余的。“九千岁”尽管不能扶正,但他的所作所为却不亚于“皇帝”,甚至功高盖主。
“九千岁”马特乌斯可谓场上“不倒翁”,历经“政治风波”,依旧安然无恙。从马特乌斯的足球生涯中人们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教练和球员都得同马特乌斯搞好关系,否则你就吃不了兜得走。1990至1991赛季,国际米兰新任主教练奥里克准备在队中推行区域防守,由于马特马斯带头反对这一改变,结果,奥里克非但未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反而因得罪了马特乌斯而不得不走人。
1995年,著名教练雷哈格尔入主拜仁慕尼黑,由于他在战术和用人上未同马特乌斯商量,导至马特乌斯的强烈不满,两人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贝肯鲍尔站在了马特乌斯这一方,雷哈格尔只得含恨走人。教练在制定战术打法上要同马特乌斯商量这已是公开的秘密了。1994年世界杯德国被保加利亚淘汰,过后,马特乌斯就说,福格茨在用人上未能征求他的意见,才导致了全队的失败。福格茨闻言大怒,扬言要将他开除出国家队,但因不少队员反对只得作罢,后来克林斯曼同马特乌斯的矛盾公开时,福格茨才联合克林斯曼将马特乌斯临时排挤出了国家队。
对于马特乌斯那种将自己凌驾于球队之上的做法,他的队友们多是敢怒不敢言,谁敢冒丢饭碗的危险而去得罪马特乌斯呢?只有克林斯曼例外。不过,尽管克林斯曼同福格茨一起将马特乌斯挤出了1996年的欧洲杯,但随后马特乌斯又将克林斯曼赶出了拜仁慕尼黑,结果,克林斯曼不得不在桑普多利亚和托特纳姆之间流浪。福格茨也因怕丢饭碗最终只得重新请回马特乌斯,让其进入了1998世界杯国家队阵容中。福格茨的继任者里贝克上任的第一件事则是同马特乌斯搞好关系,尽管能力平平,但因有马特乌斯的支持,里贝克高枕无忧。
如今,权力的纷争似乎已远离了马特乌斯。在纽约,3月11日,当马特乌斯和女友玛伦出现在纽约地铁明星队的主场巨人体育场新闻发布厅时,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和他的大批崇拜者,马特乌斯顿时激动得口不能言,此情此景,使他想起了自己的辉煌岁月,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为了不至于出现难堪场面,玛伦一句幽默帮他解围:“我离开慕尼黑的时候,是一只眼睛在流泪,另一只眼睛在微笑。”
这或许也是马特乌斯当时的心情。在美国,马特乌斯能续写辉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