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采风之二〇涛声依旧
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成群的鸟儿从玉米丛中和树林里飞出来,在黑土地上飞旋鸣啭,露珠从玉米长长的叶片上滴落下来,溶进这多情的黑土地中,大地里散发出一股浓郁而又芬芳的泥土气味。
汽车在北大荒的田野里行驶,司机是一个新手,行到途中,不得常常停车找人问路。于是,在路边的一户农家四合院里,记者认识了今年70岁的刘大爷。
刘大爷祖籍山东日照,作为铁道兵的他,40多年前随百万大军垦荒农场时,一起转业到了北大荒。北大荒不仅让刘大爷奉献了青春,也成了刘大爷的归属。
谈起当年的垦荒情形,刘大爷指着眼前的那一片大豆对记者说:“40年前,这里全是一片荒凉的不毛之地,黑水蚊虫、毒蛇猛兽陪伴着我们。所有的危险和磨难我们都经历过,”说着说着,刘大爷回忆起了当年的战友来,“我的一位很要好的战友,在垦荒时被毒蛇咬死的,那时没有医院,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无奈地闭上眼睛,当时他还不到20岁呀。”
说完,他指着屋后那一排树林对记者说:“那些都是为开发北大荒而长眠在这里的战友们。”看得出那一排竖起了墓碑的墓地经常被整理过。
老伴前几年去世,留在身边的大儿子和媳妇到田里干农活去了,其他的几个孩子有的在机关上班,有的到了城市打工。就连孙子也参加了工作,平时,家里就留下刘大爷一人看家。这个时候的刘大爷就喜欢搬把椅子,坐在树荫下,时常对着一望无际的稻田发呆。对他来说,现代化作业使得北大荒变得陌生了起来,他总想寻找昔日那种大兵团作战的感觉,可那种日子已是一去不返了。于是,他就用心去聆听风声,那种农作物被风吹起的呼呼响声,就像儿时听到大海的涛声一样,听着这种涛声,仿佛自己又回到的年轻的时候,又回到了同战友们一道开发北大荒的岁月。
我们离开时,刘大爷有些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我们。
巧的是,就在我从北大荒返回哈尔滨的列车上,碰到了一对上海来的夫妇,他们带着18岁的儿子一起从北大荒返回哈尔滨。
在跟他们的闲谈中,话题自然聊到了北大荒。年近五十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北大荒是他的第二故乡,16岁时就同几十万知青一道下放到了北大荒中,那是一个寻梦的年龄,怀着一种立志北大荒,报效祖国的决心,在北大荒度过了八年的美好时光,那里不仅留下了他创业的足迹,也留下了他的爱情和婚姻。这次,他们18岁的儿子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夫妇俩在送孩子上学的时候,顺便将儿子带到他们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北大荒,让儿子了解父辈们当初艰苦创业的历史。
如今已成为上海一家公司总经理的李先生还说,每年他们下放的那个纪念日,他们曾经的知青就会一道相约来到北大荒,不为别的,就是来寻找昔日的那种感觉。
“你后悔过吗?”我问他。
“不,我从没后悔过,我把自己在北大荒的经历,当作我人生的资本,没有我在北大荒的磨练,也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
是啊,北大荒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成就了北大荒今日的辉煌。他说,如今一切物是人非,北大荒变了,变得他有点认不出来了,但只要他往稻田和大豆地中一站,听着呼呼风声,看着被风撩拨起来的涛浪,就仿佛站在大海边上听涛一样,心中就涌动着一种莫名兴奋。
岁月磨不去人们的记忆,不论北大荒变得多么的现代化,多么的陌生,但对北大荒人以及曾开垦过北大荒的人而言,涛声依旧,激动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