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记之六●佛光宝典
读了张继的《枫桥夜泊》,在我的印象中,寒山寺不应是这样的,这座千年古刹应座落在一个脱离世俗的名山中,山下一条小河,游人踏过枫桥,沿着漫漫石阶才能到达宝殿之中。然而,当我来到寒山寺时,心中未免有些失望。她既不在名山之中,也不在姑苏城外,就是从寒山寺门绕过的那条运河,河水污染严重,荡着一层悬浮之物。当然,唯一让人欣慰的是,枫桥跟我想象中的那座桥无二,游人站在桥上,配上桥上的绿叶、鲜花,倒影在水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据史书记载,寒山寺始建于南北朝时的梁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唐朝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由天台山来此传经,这才更名寒山寺,后又几经重建,才建成如今这个样子。枫桥也距今有1100多年的历史了,因张继的那首名句,如今已与寒山寺连成一体,成为寒山寺风景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据传,高僧寒山当年来此传经时,将几传金刚经隐藏在了塔楼的某个地方,结果引来了许多文人骚客蜂涌而至,前有张继的《枫桥夜泊》,后有杜牧的《枫桥》、陆游《宿枫桥》、高启的《泊枫桥》等一首首绝世经典,令我辈登上塔楼时只有空发叹息的感慨。
我们到达寒山寺时,已是傍晚了,登上塔楼,了望四周,夜幕下的苏州城楼朦朦胧胧,霓虹灯闪闪烁烁,几只乌篷船停泊在运河边上,隐隐约约中,渔火点了起来,周围一片沉寂。这个时候林中的小鸟该倦宿了吧,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也该回家享受家庭的温暖了,而此时此刻我们却还在他乡奔波,不但没有找到安身之地,而且马上还要驱车一百多里赶到无锡—— 一个令我十分陌生的城市。看样子,我只能做一个过客,在人生的旅途中匆匆而过。我情不自禁地念起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寒山寺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古朴之风,然而,当我见到无锡的灵山大佛时,我不得不佩服现代人的智慧和胆识了。无锡本无佛,直到某一天有人发现太湖边上的那座小山酷似佛祖释迦牟尼居住的灵山时,有人就提出要在这里建一座大佛,于是,一尊高88米、青铜铸成的大佛就屹立在了山脚下,这座山也就被人们称为灵山了。远远望去,大佛象山峰一样,直冲云霄,忽隐忽现,仰望它,只见它站在莲花上,一脸详和,双手好象捧起一个虚幻的世界,望着芸芸众生,似乎在给那些信男信女们一个承诺、一个了悟。
据介绍,灵山大佛于1994年奠基,1997年开光,比四川的乐山大佛还要高,还要大,号称世界第一大佛,到这里许愿的香客大都来自世界各地,因此,每天总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传说当初建这尊大佛时,得到了佛祖释迦牟尼的暗示,只有在灵山大佛前朗诵的经文,才能普渡众生,救世人脱离苦海。就是用那铸造大佛时剩下的青铜建成的一万尊小佛,也是具有同大佛一样的无边法力。于是,那些信男信女们一个个便挤在存放小佛的大堂里,或喃喃细语,或闭目许愿,无一不是在祈求佛祖满足其心中的渴求。
回来的路上,出租车司机告诉我:“别小看灵山大佛,它可每年给无锡带来十几个亿的财政收入。”啊,果然是一尊法力无边、点石成金的佛祖。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