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记之八●车过淮海
车过淮海,我心起伏澎湃。
从地图上看,淮海处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之处,从蚌埠到徐州,不过几小时的车程,然而,五十多年前的这段路程却成了一段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杜聿明近百万人马,挤在这条狭窄的道路上,走了60多天,也未能从徐州走到蚌埠,最后居然走进了解放军的军营之中。
蒋介石当然知道,两千多年前,韩信在淮海发动的那场垓下之战更是惊天地,泣鬼神。楚霸王项羽骑着乌骓马,挥舞着长矛,在汉军阵中左冲右突,杀人无数,然而,那首由韩信主演的《十面埋伏》弹奏到最后,就像孙猴子的紧箍咒那样,越弹越急,越弹越紧,你纵然有“力拔山兮气盖世”英雄气慨,也难逃乌江拔剑自刎的结局。
历史就这么富有戏局性,二千多年后,在项羽被围的地方再次奏起了《十面埋伏》,只不过里面的项羽换成了杜聿明,乌骓变成了飞机坦克。在四面楚歌声中,杜聿明和他的部队走完了他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历程。
蒋介石更知道,一千多年前在淮海进行的那场淝水之战更是一场经典之战,强大前秦苻坚曾有“挥鞭断流”之豪气,然而,当他率领的号称百万雄师来到淮海时,看到了凌然正气、同仇乱忾的晋军,心中顿生恐惧之情,以至于一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最后,残兵败将,国破家亡。没想到的是,一千多年后这里又演绎了一场经典之战,国共两党的军队共同扮演了这场经典之战的主角,当然,大获全胜的还是那在人数上占有劣势的一方——―解放军。
蒋介石在淮海战役的结局,为垓下之围和淝水之战作了一个最好的诠释。
我们无法嘲笑杜聿明的失败是智力的低下,更不能讥讽他们的贪生怕死和临阵逃脱。历史就是这样,哪怕你是民族英雄,曾在昆仑山战役中让日军闻风丧胆,哪怕你杀起鬼子来满眼充血,怒目狰狞。可在淮海,他们却成了历史的反面教材,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其实,杜聿明应该没有什么遗憾的,因为他被卷入的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人民才是这场战争的主导者,一切的个人英雄主义在强大的人民战争面前都将变得苍白无力,蝼蚁撼树。
列车一声长鸣,打断了我的思索。抬眼向窗外望去,昔日被战火烧焦了的土地,如今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全是金黄黄的稻谷、玉米等庄稼,间或一排排的楼房冒出缕缕炊烟,小溪旁,水塘边,三三两两的村妇提着竹篮边洗衣边嘻闹,旷野中,几只水牛正在悠闲地吃着青草。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零零散散的人们正躬着身子在田间、地头辛勤地耕种。忙碌的人们或许没有时间去谈论五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了,更没有人去为那场战争计较什么得失了。只有那静静的土地,默默地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创伤。
在车上,我碰到了一对徐州来的中年夫妇,五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他更乐于谈论今天,他告诉记者,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徐州已经发展成为淮海经济区(18个地市、17.6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口)的中心城市和区域性商贸都会了。在昔日的战壕、碉堡之地竖起了一幢幢高楼大厦,宽阔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车辆,无不透视着浓浓的现代化的气息。末了,这对夫妇很自豪地对记者说,如今,一个新的淮海战役已经打响,那就是以徐州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大战。
车过淮海,我心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