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况:黄石市阳新县兴国镇七里岗村太窝庄(又名朱家大屋)地处东山脚下,东湖岸边,山水环绕,景致宜人,所居地为南湖知名的“四大名地”之一,是一块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这里春宜翠竹,夏采红莲,秋收金穗,冬捕白鲢,有鱼米之乡赛天堂之说。
太窝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存的文献资料显示,最早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明初,有朱氏名以琩,字伯冲者,于永乐年间(公元1415年左右)携五子从田畈迁居七里岗村东山脚下,依水而居,因其居住地势三面环山,且村前有一开阔湖面,呈“深窝形”而得名太窝,朱以琩即为太窝庄朱氏的始迁祖。
几百年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太窝庄朱氏宗族以血缘关系聚居一起,形成了有一定族居规模的自然村落,族居人口在清嘉庆年间达到了高峰期,180余户,一千余人,后历经太平天国、日本侵华等战乱,人口聚减,到解放前夕,全庄仅剩17户人家。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人民生活逐渐稳定,太窝庄的人口也在慢慢增长,目前全庄户数50余户,220余人。
新时代,新征程。太窝庄的村民们扎根这块肥沃土壤上,继续发扬先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创业精神,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笃信好学的良好家风,谦和好礼、诚信友善、和睦乡邻的传统美德,用自己的双手,在各自岗位上,辛勤耕耘,努力工作,为建设美丽乡村,为村庄各项事业的发展,更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肩负起应有的担当和作为,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文物古迹:1.巨型石碾:古代给谷麦脱壳的一种工具,存放于庄前的“碾子坪”上,距今近两百年历史,由碾槽、碾轮、木轴等部分组成,圆形碾槽直径大约6米左右,由上百个凿成槽的石块无缝拼接而成,圆心处钉一木桩,作为轴承。脱壳时,用耕牛拉着木轴上的碾轮在碾槽里转动,反复辗压后,谷壳脱落,米和糠分离。
2.石磙:散存于各家门前屋后,用耕牛拉着转动,其主要用途是将小麦、大豆等作物分离出来,历史悠久,广大农村中均可见到。
3.石板路:庄前的青石板路,据说建于乾隆年间,距今两百多年的历史,目前保存完好。
英烈名录:1.朱立山,生于光绪戊戌年,民国十八年投身革命,参加赤卫队,于民国十九年十一月在七石坵被敌围困,突围时牺牲。
2.朱湻发,生于光绪丙申年,民国十八年投身革命,参加赤卫队,于民国十九年十一月在七石坵被敌围困,突围时牺牲。
3.朱湻松,生于光绪甲申年,民国十八年投身革命,参加赤卫队,于民国十九年十一月在七石坵被围牺牲。
历史名人:1.都水清吏司朱以琩:吏名安,字伯冲,生于元至正丁酉年(1357年),洪武辛巳年考补给由赴南部拔都水清吏司,正八品,卒于永乐甲辰年(1424年),葬黄莲塘。
2.七品承事郎朱隆源:名昂,生于大明宣德辛亥年(1431年),时人称其“千担翁”。公为人孝父母而友爱诸弟,甚至敦尚礼义,人皆称之无异词者。富甲一方,乐善好施,捐巨资修建颜山观。成化辛卯年(1471年)朝廷下令,以民有尚义者官之,有司以公富而好礼,遂锡冠带为承事郎。卒于宏治己未年(1499年),葬于石陂头,有墓志铭记载。
传统习俗:1.接太祖:每年正月初六太窝庄有接太祖习俗,该庄的男人们从另一个朱氏村庄把用木头雕成的祖宗像接到宗祠里,供族人祭拜,隔天又被另一朱氏村庄接走。接太祖的仪式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宣扬和传承,深得男女老幼喜爱。
2.哭嫁:传统婚姻习俗,新娘出嫁时必履行的哭唱仪式,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十天左右开始哭唱,刚开始时断断续续进行。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改革开放后,此习俗已消失。
3.叫魂:传统习俗,据传小孩受到惊吓而生病时,被认为是魂魄丢了,魂魄丢了就要找回来,此时一般由小孩子母亲和奶奶(或专业的叫魂师)二人用米升盛着米,沿途把魂魄唤回来,即为叫魂。
4.红糖煎粑:传统习俗,为纪念女娲补天,在正月二十“天穿日”这一天,人们有吃红糖煎米粑(又称印子粑)的习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5.端午吃粑:端午节家家户户有用新麦发粑(一种发酵的圆馒头)的习俗,用新麦粉做的粑松软洁白,香甜可口,因此,在阳新的广大农村都有在端午节吃粑的习俗。
传统特产:1.油面:传统美食,寒冬时节,家家户户做油面,因该面用盐水和食用油加工而成,故名为油面。既可作为送礼佳品,也是一种特有的美食。
2.米粑:又叫印子粑,传统美食,村人必备的年货,一般在腊月初十左右各家各户开始制作,把米浸透晾干碓成粉,再用糯米粉做的芡揉成团,用印模做成,放进蒸笼里蒸熟即可食用,有的可以存放到清明节。
3.腊肉:年货之一,用食盐腌制十天左右,晒干表皮腌制的水,放进谷缸里保存,一般能保存十个月左右,该腌制方法不同于一般的熏制腊肉,以肥肉为主,无论煎煮蒸炖,吃起来Q弹有嚼劲,晶莹剔透,肥而不腻。这是七里岗村一带特有的美食。
特色产业:该庄拥有田地面积436亩,湖塘210亩,山场一千余亩,主要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养殖业以养殖白鲢、花鲢为主,主要销往县城和周边乡镇。种植业以种植中药材为主,面积200亩左右。(撰稿人:朱封金)
主办: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2021 东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