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楹联是一份没有任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差事,两位退休老教师却乐此不疲,不到5年,他们就收集了3000多副楹联。望着这一大摞成果,记者感慨万千,这哪是在收集楹联,分明是在拯救中国的文化遗产
三千副楹联和两个退休教师的故事
对于那些收集爱好者来说,有一种收集是一项既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又不能产生社会效益的事情,搭上时间和精力不说,还得赔上钱财。收集楹联就是这种赔本的差使,不过,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总得有人去干。咸安区青龙山高中的两位退休老师68岁的吴芳盛和72岁的甘舜宾则对收集楹联情有独钟,并乐此不疲。 吴芳盛说,楹联作为中国古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独特的一面,不但雅俗共赏,而且老少皆宜,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而甘舜宾则认为,楹联文化是中国古文化的一支轻骑兵,讲究短平快,收集楹联,繁荣楹联文化,比做任何收集工作都显得有价值。
尽管他们从事收集楹联只有5年光景,但在这5年的时间里,他们就收集了3000余副楹联,且这3000余副楹联中还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内容有三种,即要么是流传民间的咸安人写的,要么是在咸安工作过的古今名人写的,要么是在外工作的咸安籍名人写的。望着这一大摞收集成果,记者感慨万千,这哪是在收集楹联,分明是在拯救中国的文化遗产。
踏平坎坷,诚心换来真诚回报
吴芳盛的家,显得过于的寒酸了点,但一谈起收集楹联的苦乐经,他可是头头是道,而个中滋味只有他们心中清楚。
前年,他们听说边远的大幕乡某村一位姓徐的老人家中藏有一本古代楹联的手抄本,由于不通车,两人翻山越岭,赶到了目的地,打听到了这位徐姓老人的住址,不巧要拜访的人不在家,只好返回。第二次又去拜访,人是逮着了,可是这位姓徐的老人死活不肯将祖传的手抄本拿出来,于是两人就动用了各种关系网,展开各种游说手段,终于打动了对方的心,他俩见到手抄本的那一刻,马上展开纸和笔,迫不及待地将里面所有的楹联抄了下来。
在他们收集的所有楹联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作的楹联比比皆是,印象最深的是董必武为咸安籍的革命家钱亦石作的一副挽联。
钱亦石是咸安马桥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党早期的革命活动家,曾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省党部中共党团书记,上海政法学院和暨南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八集团军战地服务队少将队长,1938年在上海病逝。他病逝后,董必武、周恩来、郭沫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参加了他的追悼会。“沿海看新潮,忆昔同游如昨日;梓棺归故里,再从何处晤先生”。这是董必武在追悼会上深情地回忆了他和钱亦石两的革命友谊,即席所作的那副挽联。 吴芳盛和甘舜宾几番周折,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钱亦石的后人,当他们说明来意后,钱亦石的后人纷纷提供素材,他们怀着一种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之情,抄下了这副挽联。
孜孜追求,声名遍布五洲四海
由于他们对收集楹联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他们俩人的名气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在咸安和在外工作的咸安籍人士中享有盛名。去年,一位咸安籍的泰国老华侨、曾任泰国风杂志社社长的李桂雄特地从泰国赶到咸安,献出了自己几十年来所创作的楹联手抄本。在他这本手抄本的楹联集中,里面洋溢着一种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思乡之情,以及为祖国的日益强大的自豪感。其中一副对联仍记忆犹新。那是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同志访美的时候,李桂雄作为一名商人,他联合在美的华侨、留学生和华商,在欢迎邓小平访美的集会上,打出了自己所作的一副对联,“异国同歌,愿干戈化为玉帛;他乡遇主,祝世界共享和平”。今日读这副对联,不由得令人重温了二十多年前,中国领导人跨越太平洋,打破中美外交坚冰的历史,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一种中国和世界人民热爱和平的共同心愿。
记者看到,在他们二人收集的楹联中,共收集了世界各地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副咸安籍人士写的对联。
酸甜苦辣,最终迎得苦尽甘来
别以为这收集楹联是花精力花时间的事,花起钱来也是没完没了,就说买纸吧,随着收集的楹联越来越多,可用来记录的稿纸却不够用了,怎么办?自己的那点退休金还得过日子。于是,他们便开始捡废纸,将那些还能用的废纸磨平,再接着抄写楹联。一次,他们去省楹联学会,见到墙角里堆着一大摞废纸,他们如获至宝,挑回来后再一张一张的整理,只要能用,尽量派上用场,尽管寒酸了点,但总比没有纸要强。
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乐趣,当你在工作中无意发现了一项意想不到的结果时,心中充满了一种成就感。一次,他们在查阅清同治年间的《咸宁县志》时,无意中发现了唐代北海太守、诗人李邕随父迁居在咸安期间所写的一副对联。“流风入座飘歌扇,瀑水侵阶溅舞衣”,好一派闲情逸致的情调,诗人用他那精湛的笔法,寄情于山水之间,向后人描绘了咸安处在盛唐时期的那种歌舞升平、人民安居乐业的盛况。
这副对联的发现,令他们眼睛一亮,他们抑制住内心的兴奋,又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终于确定了这副对联的出处和年代。据考究,这副对联大约写于公元685年,比我省发现最早的楹联仅晚30年左右,也是我市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副对联。填补了我市最早楹联不过宋代的空白。
五年过去了,他俩仍在收集楹联的这块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继第一卷《中国对联集成·湖北卷·咸宁分卷》出版后,第二卷也完成了付印前的编辑工作。作为众多收集大军中的一个新兵,吴芳盛和甘舜宾倍感身上担子的沉重,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收集工作之中,共同来繁荣我市的楹联文化。
主办: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2021 东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