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鱼县鱼岳镇结构调整纪实
5月17日,记者在嘉鱼县鱼岳镇采访中了解到,去年,该镇人平纯收入达到2300多元,比两年前一下子增加了800余元,是什么原因造成鱼岳镇的发展如此快的呢?老百姓说,这是镇里引导农民搞结构调整的结果。
鱼岳镇丘陵、平原地带各占一半,有15个行政村,人口20000余人。这个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主要靠种传统农业“粮棉油”为主的农业大镇,到了九十年代末期,老百姓大量外出打工,田地抛荒严重,最高峰全镇28000亩田地中就有近5000亩抛荒。严峻的现实摆在了镇领导的案头上,不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没有出路。然而,另一个现实又让镇里看到,在结构调整上,如果不遵守市场规律,一味地靠行政命令式的调整,不但没有丝毫效果,反而还得不偿失。
镇长李德林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去年,镇里觉得新出来的“湘苎5号”苎麻无论在产量、品质,还是在价格上,都要比老百姓正在种植苎麻品种高,开始在推广新品种时,老百姓不领情,于是,镇里就先办起了30亩“湘苎5号”示范基地。当附近老百姓看到“湘苎5号”确实比一般的苎麻要成熟早,且品质优时,便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着锄头,偷挖起了“湘苎5号”。这一“偷”不打紧,倒引起了镇领导的思考,在农村结构调整上,何不变昔日的行政手段为政府引导呢?如今,“湘苎5号”在牛头山安上了家,无需任何说教,老百姓自觉地种上了“湘苎5号”。采访中,村民告诉记者,种植“湘苎5号”要比老品种每亩纯收入多收100元。为此,镇里改变作法,变行政命令式的调整为依托市场,引导农民调整,用身边的人和事,带动周围百姓搞调整。
不久,镇压里又引进了吉林的董书安、武汉的陆春明、江苏的余东海等,这些“外来户”纷纷来到鱼岳,或搞大棚蔬菜,或搞水产养殖或搞珍珠开发等等,此举不仅带动了周围的群众,而且还盘活了一大片低洼田地。
处在江堤下的护县洲村是一个受灾严重的村,在过去的四年里受到过三次大的灾害,老百姓人心不稳,田地抛荒严重。去年,镇里经过多方联系,引进鄂林木业公司,该公司投资100万元同村联合开发意杨基地,仅此一项,群众当年人平增收200多元。在丘陵地带,镇里注重引导农民造旅游林和经济林,把造林与解决抛荒结合起来,如今,镇里引导农民在牛头山、白云山、石井铺等村在三湖连江沿线开发旅游生态林2000多亩,既为群众开辟了增收源头,也为三湖连江旅游区增添了色彩,同时,镇里还引导这三个村的村民在抛荒地上栽植楠竹500多亩,果木500亩,其他经济林400亩,使1400多亩抛荒地重披绿装。
鱼岳镇在引导农民搞调整的过程中,还十分注重特色农业和技术含量高的农业,以特、新、快占领市场。去年平3月初,镇里组织20多名村组干部前往山东寿光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同时各村还组织了科技培训班,引进“日本玉葱”等新品种20多个,建起了1000多亩蔬菜大棚,发展菜藕1000多亩,菜豆1000亩,开发蕨菜、水竹笋等野生菜面积2000亩。在新码村和南门湖村,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养殖业,在巩固和扩大现有蟹基地的基础上,引进能人陈祥树,养殖叉尾回鱼,试验繁殖娃娃鱼,仅这两项,预计纯收入可达340余万元。 如今的鱼岳镇,山上绿树成荫,水中鱼跃龙门,田里蔬菜不断,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形成了一村一色,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
主办: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2021 东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