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朱封金是在1999年的湖北省第十届运动会上。当时,他被抽到十运会的筹备委员会宣传部从事宣传报道工作。他是一个比较敬业且很勤奋的记者,被抽到十运会不久,就陆陆续续地见到他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湖北日报》、《中国体育报》、《楚天都市报》等各大报刊上,有力地宣传了咸宁。至于《咸宁日报》,见报的文章那就更多了。 在《咸宁日报》众多记者的文章中,朱封金的文章很有特色。看得出,这几年来,他似乎在努力探索一种把文学与新闻结合在一起的路子,并以此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学韵味。如《野桂花蜜》、《桔子红了》等几篇文章,与其说是一篇可读性强的新闻作品,还不如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不可否认,在如何把文学溶入新闻的探索中,朱封金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并正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 读朱封金的文章,还给人一种放松心情的感觉。他在努力地使自己的文章不变得那么冗长和繁琐。比如,在他的那一组“港泰走笔”中,既有给人思索的空间,同时也有让人忍俊不禁的味道。他的游记并非是一味地记流水账,在“江南小记”那8篇文章中,表现出一种记者的责任感来,这种责任感是我们每一个记者必须具备的。 朱封金还是一位吃得苦的记者,这从他那一组“幕阜纪行”中可以看出。试想,如果没有深入基层,没有深入农村,没有深入百姓家中,哪能写出这么流畅的文章来?《百合飘香》、《风吹芒花见牛羊》、《赶集》、《深山不老松》等一篇篇文笔流畅、事迹感人的文章,让人看到了他走在山间小道上的身影。 也许,这本书的作品还不足以代表他的整个水平,但他正努力地朝着一名优秀记者的目标去奋斗。希望朱封金同志以这本书为新的起点,为咸宁的经济发展,为繁荣新闻事业,为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本序作者周彩娟:中共咸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主办: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2021 东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