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迁居,理由各一,或为求学,或为任官,或为经商,或为逃难,等等,不一而足,定茂公迁陕则因政策使然。
查东溪朱氏民国丁丑谱戴家垅支谱,定茂公生活的年代在清雍乾年间,适逢康乾盛世,斯时,人口的暴增给江南富庶之地带来生存压力,朝廷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解决了相对贫富不均,仍无法改变人多地少的现状。为此,“湖广填四川”、“陕南垦荒”、“晋甘陕入疆”等移民政策就这样开始推行。凡移民者,朝廷代发路费,沿途百姓提供住宿,到达目的地后,朝廷提供住房、种子、耕牛等基本生产生活资料,一年后入籍,垦荒的田地五年免赋。如此优惠政策当然传到了武昌府大冶县宣化乡戴家垅村。
在戴家垅,年轻的朱定茂身材魁伟,孔武有力,兄弟五人,行四。朝廷的移民政策在他心中泛起了波澜,人口拥挤的戴家垅已让他看不到发展的希望。从小志在四方的他,与其困守戴家垅,还不如走出去创一片天地,做一番事业。决定参加陕南移民这个主意定下来后,就开始付诸行动。首先要告之其他四兄弟,想邀他们一同迁移,只有大哥定方支持四弟的想法,且愿随其同往。此时,大嫂刚去世不久,大哥随两侄子居住,已成年的两侄子志胜、贤也答应同行。随后,定茂又说服了同村的一些兄弟子侄,他们答应随定茂一起寻找世外桃源。
定茂当然知道,从戴家垅走到陕南,千里迢迢,山水重重,前方将是一条荆棘丛生之路,但也是一条满怀憧憬之旅。乾隆二十八年秋,38岁的定茂,同妻子叶氏携6岁儿子志俸和大哥定方一家,以及戴家垅的一批同龄人,告别亲人,向西北行进。他们经武昌,淌汉水,走襄阳,一路风餐露宿,不日就到了郧邑(郧阳一带)。
郧邑处三省交界之处,湖广边境,是移民队伍的一个中转停靠点,移民们在这里稍加休息、整理后,或乘船,或步行继续其西迁征途。然而,到郧邑不久,大哥定方却一病不起。定茂一家和两个侄子只得停下脚步照顾病人,可迁徙途中,举目无亲,又何来医生医治?大哥定方最终未能挺过这一关。定茂只得草草葬了大哥,擦干眼泪,携家人和两侄子继续西行。
定茂一行跟随移民一道,逆汉江而上,转旬河西进,忽一日,在陕南镇安县龙爪沟口之地停顿休息时,放眼四周,喜其山水形胜,土地肥沃,实为风水宝地宜居之所,便不假思索选择此处为栖身之所,遂因家焉。两侄子志胜、志贤没有随叔定茂留在陕南,继续西迁,最后落户重庆开县。
定茂入籍的当年,次子志煌在陕南呱呱坠地,不久,又生下了志鹏、志明,以及女儿大姐。年轻的朱定茂扎根陕南,开始了栉风沐雨的创业生涯。
转眼间,定茂公迁陕两百六十余年,子孙在陕南这块大地上秉承定茂公当年艰苦奋斗、发愤图强、和睦乡邻、追求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形成了庙沟朱氏一族。
值此“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中华民族比历史任何时候接近复兴之关键时期,为不忘此段历史,故记之。
主办: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2021 东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