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山头源于东溪朱氏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并于2009年第六届续谱时与兴国东溪朱氏合修大成,完成了最终的认祖归宗。然而,近年来,他们族中部分宗亲仍然纠结于“少一”与“绍一”之误,以及道光年间超亭先生那篇序文来推翻东溪说,还通过所谓的实地走访和道听途说来推测朱家山头的源流,甚至得出了朱家山头是文公朱熹子孙的结论来,一时让人错愕不已。
经过疏理,现将这部分宗亲的观点的公布如下,供有识之士参考。
辛四公成了胜四公
他们族中有一些喜欢咬文爵字的文人,不承认自己源自东溪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东溪朱氏谱载的是少一公,他们的谱写的是绍一公。至于少一和绍一是不是同一人,我在自己那篇《辛园朱氏迁冶析疑》一文已有说明,这里就不再述说了。
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绍一与少一是不是同一人是可以讨论和探讨的,可他们突然又说自己谱里辛四公的名字弄错了,谱里的辛四公应该是胜四公。
这我就糊涂了,既然抠字眼说绍一非少一,那么辛四就怎么成了胜四呢?这岂不陷入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之嫌?为了攀附文公朱熹,不惜把“辛”字换成“胜”字,且不说文公子孙中有没有胜四这个人,但这种臆想之举确实令人惊讶,难道叫了几百年的发源地朱辛园也要改名为朱胜园?
“新二世祖”之说
我曾问过他们族中的宗亲,既然你们认为少一和绍一不是同一人,那谱中载明的荣九公太七公跟东溪谱重合又该如何解释?他们的回答是,谱中早已载明,绍一公是一世祖,荣九公是“新二世祖”,两人的血缘关系还有待考究。
突然冒出“新二世祖”之说,让我一时摸不着头脑,我翻遍他们谱里的每一篇文章,终于发现了一个“新二世祖”的文字表述,那就是我前文提到的超亭先生的那一段话:“当宋中叶我绍一公始来荆楚其间迁徙不一其地惟寄望庐金湖卜筑於太阳山下堂构为之一新二世祖荣九公遂克绍箕裘焉越太七越辛四越祖十一诸公凡五世矣……”
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但大凡学过古文的人应知道怎么断句,“堂构为之一新”和“二世祖荣九公”之间不该有个标点?
迁徙路线图
首届修谱时,超亭先生对绍一公的迁徙路线是这样描述的:自绍一公始迁江右由田入通阳二都,徙咸宁瓦稍岭,适寿昌吴剥岭,至金湖,卜宅于太阳山下。
如今这部分宗亲认为绍一公迁徙路线是先由皖入豫,再由豫入冶邑,最终定居朱家山头。某曾问过他们中的部分宗亲,此迁徙路线图从何得来?他们告之是从某某文献中得知的,至于是什么文献?答曰:没见过,听说而已。
你既然相信超亭先生的文章,说绍一公不是东溪的少一公,但在绍一公的迁徙路线图上又不采用超亭先生的说法,这只能说明,这些宗亲是有选择地采用超亭先生的文章观点,对自己有用的就用,一切围绕自己是文公子孙来做文章。
共祖成了先祖
超亭先生在文中说过,与文公共祖古僚公。
所有朱姓,如果寻根溯源的话,基本上都与文公共祖,难道这两个字不是这样理解?可偏偏有人拿来大做文章,宣扬文公就是自己的先祖。
如果亭超先生当年认为自己一族真是文公子孙的话,那还不得大书特书一番?后世几届谱序更会不停地重复前人的话,以文公子孙为荣。遥想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成为文公子孙,也是想尽办法。更何况我等平民百姓呢。
“新安县朱氏”说
他们认为自己是文公朱熹子孙的另一个证明来源于本支一位老人的回忆,说曾经有安徽省新安县一支朱氏因建祠堂拿着家谱找他们捐资,既然他们拿着家谱来要我们捐资建祠堂,那肯定说明我们是他们那支人马。
懂朱氏家谱的人都知道,安徽没有新安县,只有新安朱氏。
关于新安朱氏,我曾在有关文章中介绍过,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如果溯源,江南朱氏(包括东溪朱氏)基本都源自新安朱氏。所以,新安朱氏建祠堂,找到他们捐资当然没错。但仅凭新安朱氏建祠找他们捐资一事就推翻“东溪说”,那东溪朱氏多次相邀他们,怎么就不认可了呢
实地取证
为了证明本族绍一公不是东溪的少一公,他们还真的去了东溪田畈(也有可能是亭山庄)进行了一番实地调查。事后据部分宗亲告诉我,他们问了村中几位老人,得到的信息是东溪的少一公是明朝初期人。于是他们就得出结论,绍一和少一不是同一人也。
对他们这种调查研究的方式,某实不敢苟同,他们要么是高估了东溪宗亲,以为人人都是谱学专家。要么是故意而为,带着目的去调查,终于从东溪宗亲的口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资料。
要是他们能移步几十米去村前的田地上看一下四七公之墓的话,肯定不会认可少一公是明朝人这一说法了。新修的四七公(少一公之父)之墓就离他们的调查之地不远,且十分醒目,墓碑里清清楚楚地写着,四七公是宋朝人。父亲是宋朝人,生的儿子怎么会是明朝人呢?
再说,现代人跑到当地去调查一千多年前的历史,能调查出什么结果且不去谈它,但至少应该召集当地懂谱的宗亲座谈一下,交换一下各自的看法和意见吧?他们这种调查方式,与古代官员的微服私访无异。
至于某人家挖出刻有“紫阳”二字的石块,辛四公之兄辛一公家谱的早期文章,以及要求东溪朱氏拿出乾隆年间的家谱来证明等等,更不值一辩了。这一切都是部分宗亲为了改认文公朱熹提前造声势而已。
历史不容更改,更不容篡改。我们希望这些宗亲本着科学的、辩证的历史观研究家族文化的的传承和发展,还原家谱的本来面目,唯有如此,才能让家谱研究既能成为连接血脉亲情的纽带,又能为地方史志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民间史料样本。
主办: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2021 东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