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几千年的姓氏文化发展史上,朱姓是最重要的姓氏之一,为中国文明和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后梁和大明两大王朝,孕育了自孔子以来数千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朱熹,涌现出的文臣武将、名仕商贾更是不胜枚举。
姓氏起源
考朱姓源于黄帝之孙颛顼后裔,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吴回……,传至四十八世,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今山东省邹县一带),后邾被楚灭,为纪念故国,四处逃散的邾国贵族指国去邑为姓,遂为沛国朱姓起源。
东溪来历
东溪不是具体地名,指的是以田畈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区域,该区域处在雉水(今富河)东段,东南两方有土、石两狮环绕,中间有平坦大畈,流水清澈,水旱无忧,是适宜聚居之地。居住在此地的后世子孙效仿浮梁七溪,把俊公徙居地及周边范围统称为东溪。
东溪朱氏
兴国东溪朱氏,源于浮梁七溪之锦溪。五代年间,有南唐名将朱英俊携妻省亲周家泉,见其山水形胜,遂结庐而居。开宝七年,宋太祖诏俊公二次出山,统兵征辽。出征前,俊公在门前植槐一株,并告诫妻子,若门前槐树茂盛,便携子定居周家泉。十年后,门前槐树葱郁,夫人周氏依俊公生前约定,携五子迁至周家泉居住。从此,在周家泉这块风水宝地繁衍出一支名门望族——东溪朱氏。
主要世系
秺:(前 485~?),茅夷鸿之子,字仲惠,一字世秘,少时随父由邾国茅邑徙居鲁国沛邑,为沛国朱氏的始祖。
买臣:(前 182~前 115 年),西汉会稽吴人(今浙江绍兴),字翁子。家贫好学,卖薪自给,手不释卷,最终学业有成。汉武帝时期曾任会稽太守,主爵都尉,拜丞相长史。终年六十八岁,葬于会稽城西四十里的朱池之西幽径山。
异:(483年~549年),字彦和,任中书通事舍人,鸿胪卿,率散骑常侍。执国政三十余年,因侯景生叛未防,惭愤而卒。后赠侍中、尚书、右仆射。行国葬。
敬则:生于贞观九年(635年),初任洹水校尉,继任右仆射、正谏大夫,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职居宰相。后因奸人诬陷,神龙元年被贬为庐州刺史,景龙三年(709 年)病逝于赴任途中。睿宗赐谥号元,著《十代兴亡论》《五等论》等,生子光顺、迪。
介:敬则六世孙,穆公之子,行廿二,官任灵州别驾, 娶金氏,生子三,禹一禹二禹三。公妣合葬香田大墓林泥地园宝剑出匣形,亥山巳向。
师古:禹一长子,字以良,行三二,唐殿中丞。大和庚戌年登第,乾符五年因黄巢作乱,奉祖父命自金陵迁居徽州歙之黄墩白菓树下居焉。娶程氏,生子四:珉(古训)、瓌(古僚)、璋(古祝)、王革(古祐)。公妣合葬黄墩汪庄林,乙山辛向。
古祐:名王革(王+革)。字鼎臣,行廿四,号篁墩主人,又号鬲山居士。生于唐文宗太和元年丁未九月廿五日,大中二年登进士第,初授修职郎;乾符三年,敕牒马步军总管;广明元年,敕马步都总管兼宣歙讨击使,破黄巢克复歙池十五州;光启三年,制为勇卫将军江南招讨军容使;龙纪元年,除江南观察使;大顺元年,除勇卫将军兼宣歙观察使,景福元年,制封银青光禄大夫大宪御史,爵授歙州开国亭英侯,食邑五千户;光化三年,由篁墩隐居休宁隔山。夫人余氏、陈氏,生子五:逢 、远、通、达、迁,字 :春、满、园 、林、秀。
秀:讳迁,又名青,字显达,官任浮北先锋使。自幼随父征讨,勇略过人,袭封亭英侯。先居休宁忠孝乡,后因征讨道经江西鄱阳浮北梡濑滩,喜其形胜为家。寇闻风宵遁,民赖以安。浮梁七溪朱氏始祖,娶吴氏生三子:文强、文辅、文盛,犹子文豪,出于满继于秀。殁葬朱家营杉木园。
文豪:字克正,满之子,秀公犹子,娶王氏,南唐朝议大夫、吏部尚书。公寿八旬有三,殁葬朱家营杉木园与父秀公共穴,妣葬灵钟寺与姑母同穴。生子三:新、荣、符。
符:南唐赠光禄大夫,娶臧氏,生子:承祐,公殁葬朱家营杉木园,迁公墓右,妣葬西林。
承祐:讳稠,字贞夫。南唐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监祭酒御史,丞上柱国,迁浮梁坦头,今名锦溪,娶金氏、李氏、臧氏,生子二:英俊、德。公殁葬白壁山,三夫人葬所俱载墓纪。
英俊:兴国东溪朱氏始祖,讳昭,名进,号万春,又号万年,生于五代年间,初任节度使,次任荆州都督,拜荣禄大夫,元配臧氏,生子:天章。臧卒,葬坦头打鼓墩。复娶周氏,生子五:袭、聪、寔、彤、璘。公靖节白沟河,伴周妣葬东溪周家泉卯山酉向,有碑。
主办: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2021 东溪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