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查阅家谱中,无意中发现了《溪上朱氏族谱》收录的朱询《朱氏源流族谱序》一文,结合康熙版的《休宁资庄朱氏家谱》,再次佐证了我对新安朱氏关于师古公四子排序错乱的猜测。
八十多岁带兵之谜
根据徽州朱氏旧牒的记载,介祖为本族公认的一世祖。介生禹一,禹一生师古,师古生四子,多数家谱把古训作为长子记入家谱,古僚、古祝、古祐分别为次子、三子和幼子。在出生年月上,只有幼子古祐公“生于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年)丁未九月廿五日”的记载。其他兄弟则没有出生年月的详述。
从古祐公的出生年月来推算,次子古僚公应该出生于823年左右。如果这样的话,就有一历史疑难无法解开。文公朱熹在那篇《婺源茶源朱氏世谱序》一文中,关于他的始祖古僚公是这样记载的:“唐天祐中,奉刺史陶雅命率兵三千戍婺源”,天祐中,大概是905年左右,此时,古僚公已经80多岁了。80多岁的人,连走路需不需要人搀扶还很难说,带兵的可能性有多大呢?显然,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难道是文公的文章出现了误差?查康熙33年编纂的婺源县志,卷一“疆域沿革”栏目里有这么一句话:(天祐中)陶雅以朱瓌(古僚)代武(汪武)为新县制置。这说明古僚在天祐中率兵镇婺源是确有其事的,可根据这样的兄弟顺序来推算的话,此时古僚80多岁了呢。
既然古僚80多岁带兵不可能,难道是古祐公的出生年月有误?
古祐公的简历
在徽州旧牒里,为什么古祐公的出生年月清楚,而其他兄弟则没有出生年月的记载呢?出现这种情况,还得从古代编修家谱说开来。
古代编修家谱是一件神秘且严肃的事情,在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哪类人有资格修家谱是有严格规定的。宋代以前,有资格参与修家谱的只能是贵族,并且还是官修,即由政府出资为贵族编修家谱。根据记载,古祐公先是做王式的监军,赴浙东镇压裘甫之乱,后又为王凝副将镇压黄巢起义,最后因战功而封侯,进入了贵族行列,朝廷为古祐公编修家谱理所当然。
徽州旧牒有关古祐公的记载类似于现在体制内公务员填写的干部履历表,但要比干部履历表更趋向于家谱,出生年月、家庭成员、工作简历等等,都在徽州旧牒里一一呈现。因此,古祐公的出生年月是不会有错的,家庭成员肯定记载有父母、子女和兄弟。因官修只限于古祐公的直系,他的兄弟就只能在古祐公的家庭成员中出现,当然也就不会有出生年月和工作简历一说。这就是为什么在徽州旧牒中只有古祐公的出生年月而没有其他兄弟的详细记载的原因了。
长幼排序
古祐公的出生年月没有错,而他的兄弟古僚也确实在天祐中带兵戍婺源了,那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各家的家谱对这两兄弟的排序有误。
朱洵(有的家谱写作“询”)的那篇《新安朱氏宗谱序》一文,正好证明了我这一兄弟两排序有误的猜测。他在那篇《新安朱氏宗谱序》,写道:考吾祖师古公涔世居姑苏之洗马桥,唐大和中为殿中丞,有四子,长子王革(王+革,异体字,即古祐)为吾始迁祖……。
朱洵为古祐公五世孙,生活的年代在后唐和宋初之间,为北宋进士,文章的可信度较高。这也是我看到离古祐公最近的一篇谱序文章。一百年后,南宋重臣朱权(古祐十二世孙),退休后也主持修过一届家谱,他写的那篇《唐知庐州事春公传》收录在《休宁资庄朱氏宗谱》里,从春公(古祐长子)的出生年月来看,佐证了古祐公出生于827年是符合历史逻辑关系的。
历届修谱都是保存存量做好增量,因此,收录前几届家谱的内容是修谱的通常做法。到康熙三十三年,《休宁资庄朱氏宗谱》共修了七届。该谱把古祐作为长子记入谱中,古僚则为三子,其排序为古祐、古训、古僚、古祝,放在现代一夫一妻的社会里,长兄年长弟弟二十岁、三十岁,甚至四十岁是有可能的。更何况在允许一夫多妻的古代社会里呢?!
主办: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2021 东溪笔谈